本篇文章2523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白鲛标本张星海摄影

年,我们对第一只野生动物的动容,给了长江白鲛。

年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险起伟团队在国际学术杂志《整体环境科学》上发表了英文论文《世界最大淡水鱼之一的灭绝:长江生物保护的教训与启示》。

据论文介绍,鲣鱼在2005年至2005年灭绝。

一段时间以来,没有什么存在感的鲣鱼备受瞩目,鲣鱼灭绝的话题在热搜上花了一天。 但是,许多媒体在配图时错误地掺入了长江白鲛的近亲勺吻。 毕竟,我们对白鲛不太了解,白鲛留下的影像也很少。

当被认定某种物种灭绝的时候,不仅是哀悼和纪念,更是反省。

通过模型计算被认定为白鲛灭绝

鲣鱼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鱼,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最长可达约7米。 因为长而尖的吻,古人也被称为象鼻鱼。

很古老。 鲣鱼的脊椎原始,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软骨。 化石研究表明,鲣鱼科种类最早的化石见于侏罗纪。

鲣鱼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成熟的个人有在繁殖季节前追溯洄游的习惯。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鲣鱼的数量明显减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成友此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鲟鱼的保护水平极为危险。

为了寻找鲣鱼的踪迹,危起伟研究小组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全流域的渔业调查。 年,他们对调查流域进行了网格采样,这样的调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2个月。 年,小组在长江65个监测点及其附近展开了调查。

另外,小组收集了论文、书籍、报告、信息报道等所有关于鲣鱼的目击报告,以及近几十年科研机构保存下来的未发表的鲣鱼相关数据。 综合这些消息,根据模型,团队计算鲣鱼应该在2005年至2005年灭绝。

起伟说,一个种群,没有自然繁殖,正常寿命已经过去,在这期间没有人被发现,物种灭绝得到了承认。

最后一次看到鲣鱼幼苗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期。 30年间,没有发现鲣鱼的自然繁殖。 鲣鱼的确切寿命尚不清楚,但推测自然生存期为30年左右。 2003年,最后一只野生鲟鱼的信号消失在追踪器里,但鲟鱼上并没有留下人工养殖的个人。

财讯:不使白鲟悲剧重演灭绝风险判断要趁早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起伟说白鲛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

鲣鱼保护水平还没有调整

但是,白鲛灭绝的消息不是官宣。

1月3日,iucn在官方微博上表示,目前正在进行的亚洲鲟鱼类全面判断结果尚未公布,计划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威胁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公布判断结果,并进行相应水平调整。

即使是现在,白鲛在iucn红名单上的水平依然非常危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iucn根据收集到的新闻,并根据iucn生存委员会的报告,编制了世界范围的濒危物种红色数据清单。 按照iucn的标准,全世界濒危物种的濒危水平,按濒危程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无危险、低危险、危险、濒危、极端危险、野外灭绝、灭绝。 另外,还有未判断和数据不足两种评价。

财讯:不使白鲟悲剧重演灭绝风险判断要趁早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根据定义,如果有理由怀疑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人死了,那就认为该分类单元灭绝了。 如果已知一个分类单位只在栽培和饲养的条件下生存,或者作为自然化的种群生活在远离过去栖息地的地方,则认为该分类单位是野外灭绝。 如果极其危险的话,意味着一个分类单位的野生种群灭绝的概率非常高。

财讯:不使白鲟悲剧重演灭绝风险判断要趁早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濒危物种的评估对物种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在论文中指出,由于资源有限,在实施濒危物种保护工程时应放矢,对比物种濒危物种水平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明确保护投入的资源量。 根据濒危物种的程度,必须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物种繁殖中心,对这类物种实施现场保护和转移保护。

财讯:不使白鲟悲剧重演灭绝风险判断要趁早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据悉,濒危物种等级的评估通常由主管部门(或组织)设立专门的评估委员会,对各濒危物种等级的申请报告进行科学评议。 评价结果经主管人员(部门)最终通过和公布,最终可明确物种濒危水平。

我国也有定期发表的《中国生物多样化红色名录》,从生物自身的生存状态判断。 年、年、年分别比较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大型真菌发表判断报告。

根据当时的判断结果,长江海豚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来自濒危物种的极大危险。 蜜蜂因过度捕捞等濒临灭绝,濒临危机。

也有很多处于灭绝边缘的鱼

鲣鱼灭绝的最大原因是不能繁殖,水利工程切断了洄游通道。

过度捕捞、高密度航运、栖息地消失、碎片化等因素共同紧追鲣鱼。

鲣鱼的实质性保护工作是在2006年以后开始的,但是根据危险伟团队的研究,2005年长江鲣鱼有可能灭绝了。

错过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永远错过了。

其实,鲣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一直在储备。 迄今为止,没有长江白鲛人工养殖成功的例子,但近年来技术条件具备后,研究小组不再捕获活体长江白鲛。

王成友说,目前主流的人工繁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雌核发育,一种是借腹生子,即鱼类生殖细胞移植。 雌核发育是指用核失活鱼精子刺激鱼的卵子,使其卵核发育为个人的鱼类育种方法。 鲣鱼的近亲是鲣鱼,吻鲣已经实现了人工繁殖。 如果有成年雌性白鲛,可以用灭活的鲣鱼精子刺激卵子,进行人工催产。 二是将一种鱼的生殖细胞移植到另一种鱼的体内,让另一种鱼的雄性和雌性产生前者的精子和卵子,产生带有鲣鱼遗传新闻的后代。

财讯:不使白鲟悲剧重演灭绝风险判断要趁早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但是,没有活体白鲛,所有的技术都储存在天上。

教训很深。

论文指出应对长江流域进行常规的周期性全面调查。 从年到年的调查中,没有采集到140种鱼类。 但是,由于缺乏数据,研究小组无法评估这些鱼类的命运。 从鲣鱼的悲剧也可以看出,鱼群数量的变化对人类威胁的反应迟缓,必须尽快采取保护行动。 事实上,长江中的多种鱼类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判断它们的灭绝风险很重要,并且应该尽快进行。 对一个物种来说,保护它的时间窗口可能是关闭的。 毕竟,在物种野外种群繁殖无法维持生存的最小种群数量的情况下,灭绝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多年未被发现、多年未自然繁殖或种群数量大幅减少的鱼类种群,必须优先保护鰤鱼和中华鲟等。

财讯:不使白鲟悲剧重演灭绝风险判断要趁早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根据不同种群的生物和生态优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是与物种灭绝速度的竞争。

年开始,长江要点水域分级进入十年禁渔期。

鲣鱼挽歌已经响起,但长江内其他珍稀野生水生生物的命运,仍掌握在人类手中。 (记者张盖伦)

标题:财讯:不使白鲟悲剧重演灭绝风险判断要趁早 还有很多鱼类处于灭绝边缘

地址:http://www.cmguhai.com/cxxw/1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