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67字,读完约11分钟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中小学各学段,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勾结,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 《意见》确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贯通推进的总体思路。 与中小学相比,社会对高中劳动教育关注不够。 现实中,个别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仅限于勤勤恳恳、勤勤恳恳、勤勤恳恳、勤勤恳恳,直接交给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劳动教育,呈现出明显的高校劳动教育中小学化趋势。 这首先反映了劳动狭隘化为体力劳动的劳动观的偏颇。 其次,反映了劳动教育观的偏颇,认为大学的教育自然是劳动教育,因为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身培养了劳动力。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首先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新时期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寻找准着力点;其次要突出时代发展,突出高校专业教育的劳动指导,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再次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的优势,、 要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创新劳动教养文案,探索将劳动教养深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机制和路径。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加强劳动教育。 创新是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主题,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推进创新成为教育的重要文案。 要实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就需要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大量培养既具有创新意识、劳动精神、实际劳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重构劳动价值观需要加强劳动教育。 现代工业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连家务劳动都社会化了。 技术进步使青年越来越少参加体力劳动,对劳动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形成轻视劳动的观念。 另外,与资本等收益方法相比,现在的社会劳动收益水平不高,所以部分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被淡化,成为啃老族也容易出现不愿意就业劳动的现象。 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新时期大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劳动,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劳动价值的永恒性,在全社会重新构建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价值观。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劳动教育。 高等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培养各行业劳动者的最后一站。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文案和模式必须与社会诉求对接,并与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进行比较有效地联系。 目前,一点高校使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远离社会诉求,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高校积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生产教育融合。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可见劳动是人类本质的活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源泉。 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学生热爱和尊重劳动,合理认识劳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价值,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法律、伦理等现象。 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劳动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科学内涵,辩证地理解丰富多彩的劳动现象和机制,积极地将对劳动的热爱转化为劳动行为能力。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无论从国家经济建设人才的诉求还是个人全面快速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都应该是终身教育。 但综合考虑个人生理成熟度、心理承受能力、智力水平、社会劳动参与程度等因素,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劳动教养方面的着力点应加以区分。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幸福、让劳动变得有趣、尊重自己劳动、别人劳动的基本观念、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件的好习惯。 职业教育阶段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时期,目的是使学生扎实掌握劳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勤奋付出,积极探索,利用所学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进步的劳动者。 因此,职业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可以劳动的教育。 高等教育阶段是专业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相应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开展,强调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实施了解劳动的教育,其侧重点是使大学生明确劳动的道理,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劳动,系统掌握劳动的重要原理, 必须全面掌握劳动与法治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社会劳动培训具备初步的劳动实践能力。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不是以往劳动教育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再次进行学工、学农或简单体力劳动的老路,而是以德智体美劳动全面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结合新时期劳动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用劳动科学赋予能力 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创造性劳动能力。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强调培养劳动精神,强调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既是德育也是培养。 大量培养具有劳动精神、掌握劳动技能的人才,是劳动教育的根本。 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有热爱劳动、勇于探索的精神,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信息、劳动技能,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强调劳动科学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可感。 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新时期劳动价值观教育,以及与学生未来职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共同劳动科学知识的传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科学素养,使新时期大学生不仅热爱劳动,更了解劳动、善劳。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科研、实践等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都是劳动,都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发扬精干的劳动精神, 高校要把培养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训练劳动习性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相勾结。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突出专业教育的劳动指导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学阶段是进入劳动力市场准备的最佳时机。 大学阶段将专业信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根据专业优势和个人差异,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本质,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劳动知识,自觉地应用于专业实践活动。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专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的首要途径。 但是,专业教育的劳动价值并不是自然出现的。 如果不有意识地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能力的培养和劳动实践的锻炼,大学培养的学生很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眼光的空谈家,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家。 在专业教育中强调劳动指导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创造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用劳动精神培养固本。 大学要结合专业学习,加强劳动精神的培养,打破大学生贪图享受的想法,淡化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的前途和事业在稳步进行,自觉劳动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方法,必须乐于劳动,在劳动中发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求知、肯动手、精益求精、努力把事件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用劳动力聚焦。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德育,还可以培养。 习主席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它们不仅是劳动精神的要求,也是劳动能力的要求。 全面培养大学生劳动力,首先要克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对学生要求严格,严格学业标准,使学生适度负,努力学习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培养学生勤奋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专业劳动态度、专业伦理道德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诚实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要紧扣新时期、新经济、新行业、新业态的新特点,使劳动教育融入六大优秀人才培养体系,使大学生掌握各专业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做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在劳动实践中优化强基。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增强对职场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培养精干的工匠的质量。 目前,高校专业实践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位教师担心学生发生安全问题,不愿自主进行教学实践。 一家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者把接受大学生实习看作吸纳廉价劳动力的一种做法,不认真负责地专门领导学生。 一点点的学生也害怕升学和辛苦,以应对实习。 加强劳动教育,高校要大力优化实习实训,以切实提高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为重要突破口。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建立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以劳动科学为基础,大力开展劳动教育。 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注重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日常化的劳动实践训练和各种有趣的小组活动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 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侧重于认知,使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劳动技术类课程和各种公益服务、职业参观体验中初步认识劳动的基本分工、社会价值和第一形态,初步掌握通用劳动技术。 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不仅使大学生热爱劳动,能够劳动,而且了解劳动的道理,深刻了解劳动的本质规定、劳动的普遍意义、劳动是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未来本专业行业劳动迅速发展的基本形态、本专业的基本劳动法律保障和劳动伦理要求等。 以前流传下来的劳动科学教育散布在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学、社会保障学等具体学科中,不形成合力,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劳动本质问题的整体认知。 比较这个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组织精干力量编写《劳动通论》教材,提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期劳动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未来职业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劳动科学知识,如劳动法律、劳动伦理、劳动关系、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按32学时、2学分的标准,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劳动教育通知必修课,该课程以劳动科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为主。 并要求各专家结合专业优势,组织2-4小时的专业实践体验活动。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比较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 目前,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由专业部门负责,为相关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劳动教育对口管理的部门较少。 劳动教育要么归于德育,要么理发分散于教育实践,要么融入创新创业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和确定的管理部门。 为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门设立了劳动教育中心,负责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工作的顶层设计、《劳动通论》教材的编写、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的组织、劳动教育专业沙龙的举办、劳动科学和教育研究的深化等。 并且,教务处协助进行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和各类劳动实践创新课程的授课和考核工作的学工部负责劳动模范协同育人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推广部主攻劳动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共青团委员会负责劳动+志愿服务企业品牌建设各学院负责本学院劳动+专业活动企业品牌建设。 学校由一个中心、多个部门合作推进劳动教养管理机制。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以产融结合为路径,持续深化劳动教育。 产融结合是加强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产业体系的深层次联系,化解高等教育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战术选择,其核心属性是专业教育与产业诉求无缝连接,其核心机制是建立产教协同育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融结合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路径。 只有通过生产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的劳动指导才能真正落实。 只有依靠产业教育的融合,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内化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本文为中央高中开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快速发展招商专业项目新时期劳动文化传承与育人(项目编号: ydzxd04 )的研究成果] (刘玉方曲霞田守雷)。

标题:财讯:开创高校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劳动教育赋能

地址:http://www.cmguhai.com/cxxw/18889.html